​张仲素《秋夜曲》古诗阅读答案

2023-08-02 03:23 来源:糖文网 点击:

张仲素《秋夜曲》古诗阅读答案

1、张仲素《秋夜曲》古诗阅读答案

张仲素《秋夜曲》古诗阅读答案

秋夜曲

张仲素

丁丁漏水夜何长, 漫漫轻云露月光。

image.png

秋逼暗虫通夕响, 征衣未寄莫飞霜。

23.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?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?请简要分析。(3分)

24.有人认为本诗中的“逼”字用得非常“妙”,请你说说它“妙”在哪里?(3分)

参考答案:

23.这首诗抒发的孰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.情感。(1分)运用寓情于景(情景交融)的手法,借滴水声、月、云、秋虫鸣叫,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,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。(2分)

24.“逼”字用拟人手法,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来临,秋虫彻夜鸣叫的情景,衬托出思妇难耐的寂寞;也写出思妇因秋天来临、秋虫鸣叫而想到丈夫缺御寒之衣,自然引出末句的抒情。(3分)

2、 张仲素《秋夜曲》阅读答案

张仲素《秋夜曲》阅读答案

《秋夜曲》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、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,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,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。下面给大家分享《秋夜曲》阅读练习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!

秋夜曲

张仲素①

丁丁漏水②夜何长,漫漫轻云露月光。

秋逼暗虫通夕响,征衣未寄莫飞霜。

 【注】

①张仲素,中唐诗人。其诗多为乐府歌词。

②漏水:漏壶(古代计时工具)滴水。

 阅读练习题

1、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。(3分)

2、“征衣未寄莫飞霜”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?(2分)

3、第三句中,“逼”字妙在何处?

4、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。

5、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。

6、“征衣未寄莫飞霜”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?

7、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,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。主人公是个什么人,有怎样的思想感情,请作简要回答。(4分)

8、“秋逼暗虫通夕响”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?(4分)

9、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?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
10、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、表达情感的?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
 参考答案

1、①漏壶滴水,“丁丁”作响,秋野何其漫长;

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,月光时隐时现;

③深秋时节,天气寒冷,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。(3分,每点1分)

2、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。(2分,“思念”“关心”各1分)

3、“逼”字用得神妙,既“逼”出了秋虫的叫声,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,又“逼”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,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。(3分,大意对即可)

4、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,末一句画龙点睛,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: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`夜晚,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。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,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。(3分,言之有理即可。)

5、漏壶滴水,“丁丁”作响,秋夜何其漫长;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,月光时隐时现。深秋时节,天气寒冷,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。

6、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。

7、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(或“……的妇女”,或“……的闺中女子”)。(2分)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(关心)丈夫的无限深情。(2分)

8、照应诗题(1分);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(1分);暗示思妇(主人公)彻夜不眠(1分);衬托思妇(主人公)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(1分)。

9、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(或“……的妇女”,或“……的闺中女子”)。(1分)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,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、思念之情。(1分)

从“征衣莫寄”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。“夜正长”、“通夕”表现了她一夜未眠,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,人的孤寂;而“莫飞霜”则表现她对“征人”的关心和惦念。(2分)

10、借助动景,以动衬静创造意境、表达情感。“丁丁漏水”,动中显静,突出了夜的凄清;“暗虫通夕响”,不仅以动衬静,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。(或答“借景抒情”、“情景交融”,分析合理,亦可得分。)(4分)。

 参考译文

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“丁丁”的滴水声,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,月亮时而被遮住,时而又露了出来。

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。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,此时千万不要下霜。

3、古诗《山居秋暝》的阅读答案

古诗《山居秋暝》的阅读答案

山居秋暝

王维

空山新雨后, 天气晚来秋。

明月松间照, 清泉石上流。

竹喧归浣女, 莲动下渔舟。

随意春芳歇, 王孙自可留。

(1)在这首诗中,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?(5分)

(2)通过诗中的.景物描写,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。(5分)

参考答案:

9.(1) 明月、泉水、青松、翠竹、青莲、冷石、空山。(1个意象1分,得到满分为止)

(2)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、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(1分),写出了安静美好、闲适自在(2分),淡泊名利,噪官场、归隐的人生境界。(2分)

4、《洞庭酒楼》古诗阅读附答案

《洞庭酒楼》古诗阅读附答案

洞庭酒楼

[明]邝露①

落日洞庭霞,霞边卖酒家。晚虹桥外市,秋水月中槎。

江白鱼吹浪,滩黄雁踏沙。相将楚渔父,招手入芦花②。

【注】①诗人曾在南明朝廷任职,此时流亡在外。清兵已渡江,洞庭湖此时已落入清人之手。②据《吴越春秋》载,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,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,渡其过江;他潜身芦苇中,渔父送食物来,向苇中招手,呼他为“芦中人”。

1.请简析第三联上下两句中“白”和“黄”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。(6分)

答:

2.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`作用?(5分)

 答案:

1.一个“白”字,显现出满湖银鳞闪烁,一个“黄”字,突出湖滩飞集的雁群之多。(2分)“白、黄”二字不仅使画面色彩更加醒目,也更符合远眺观景时的心理程序。(2分)本是碧色的湖面,现在因为“鱼吹浪”却显得“白”;本是白色的滩沙,现在因为“雁踏沙”却显出“黄”。(1分)这就真实地反映出观景者的猎奇心理和特感受。(1分)

2.尾联用典。诗人由眼前的湖畔芦花、渔舟等景,不禁联想起当年伍子胥逃难复仇之事。诗人以伍子胥自况,盼望有像渔父一样热心肠的人,助他一臂之力,去恢复旧山河。表达出诗人虽流亡在外但依然渴望恢复旧山河的爱国情怀。(3分)卒章显志,诗的主题思想至此得到升华。(2分)

5、《望洞庭》古诗鉴赏阅读答案

《望洞庭》古诗鉴赏阅读答案

《望洞庭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。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,下面给大家分享《望洞庭》古诗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,一起来看看吧!

《望洞庭》

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遥望洞庭山水色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注释

洞庭:湖名,在今湖南省北部。

湖光:湖面的波光。两:指湖光和秋月。和:和谐。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。

潭面:指湖面。镜未磨: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、磨成。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,水平如镜;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,隐约不清,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。

山水翠:也作“山水色”。山:指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白银盘:形容平静而又清的`洞庭湖面。白银:一作“白云”。青螺: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阅读练习

7、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(1分)

A、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

B、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

C、衔远山,吞长江

D、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

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,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。(2分)

⑶王老师认为,刘禹锡是一位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人,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。(3分)

答案:

7、(1)B(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)。(1分)

(2)第二句,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,(1分)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,静谧的美(1分)。(或:第四句,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,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、色彩美。)

(3)刘禹锡被贬,(1分)并没有表现出悲观、失落情怀,(1分)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,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。(1分))

8、(1)①使……痛苦。②本人,自己。③共同享受。④喂。(4分,一词1分)

(2)D(2分,A项“以”表示结果的连词,以致。B项“以”意为“因为”。C项“以”意为“用,拿”。D项“以”表示目的连词,用来,来)

译文

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,湖面风平浪静,犹如未磨的铜镜。

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,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。

6、《古诗源·古歌》阅读答案及翻译

《古诗源·古歌》阅读答案及翻译

《古诗源·古歌》属于汉乐府民歌。这首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,气氛惨烈。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,以羁旅之身而置此。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“《古诗源·古歌》阅读答案及翻译”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

 【注】

①飚(biao)风:风。

②修修: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。

③思:悲。

 阅读题

(1)下列对本诗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
A.“秋风萧萧愁杀人,出亦愁,入亦愁”,这三句写秋风萧瑟,诗人愁情满怀,出入难安,无计摆脱。

B.“座中何人,谁不怀忧”,“何人”“谁不”,以两个反问表明,除了诗人以外,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。

C.“胡地多飚风,树木何修修”两句,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,给人以萧疏之感。

D.“离家日趋远,衣带日趋缓”两句,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,乡愁越来越重,因而日见消瘦,衣带渐宽。

(2)这首诗中“心思不能言,肠中车轮转”两句堪称写愁妙笔,请简要赏析。

参考答案:

(1)B

(2)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、夸张的`手法,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,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,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,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,令人震撼。(意思对即可。)

译文:

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,进也忧愁,退也忧愁,异域戍边的人,哪个不陷入悲愁中?真是愁白了头啊。西域多狂风,树木萧瑟干枯。离家日子越来越远,衣带渐宽人消瘦。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,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。

赏析:

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。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,气氛惨烈。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,以羁旅之身而置此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,“愁杀人”也!“出亦愁,入亦愁”,真是愁肠百结,凄苦万状,无由解脱。面对瑟瑟秋风,举座之人“谁不怀忧”?

“我”更是乡愁莫释,愁白了头!“胡地多飙风”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,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,他就象、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,是那么的委顿不堪。“离家”二句直点主题,离家越远,乡愁越重,以至身体消瘦,衣带渐宽。如此乡愁难以言表,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,把一颗心辗得粉碎,令人痛楚不堪。这首诗以景与情,情怀激动,一泻而下,扣人心弦。尤其是最后两句以“车轮”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,形象而深刻,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。

7、《秋》阅读答案

《秋》阅读答案

踩着满径的黄叶,裹着一路的菊香,秋姗姗而来,叩响了季节的门。

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,驱散夏季的酷热。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,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,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,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……

九月的初秋,仍有着夏的余韵。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,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。水面残荷点点,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。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,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。桂花开了,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。

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,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。风渐渐大了起来,卷起干枯的黄叶,蝴蝶般地飞旋着;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,装点着清冷的秋晨。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,倦倦的',添了几分秋的寒意。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。早晨起来,屋顶上,草地上,到处白花花的一片,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,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。时不时地落些秋雨,细细的,绵绵的,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。“一阵秋雨一阵凉”,一天天地,秋向深处走去,奏响了冬的序曲。

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,闹着,舞动着绚丽的花瓣,有的若绿波微微,有的像玉指纤纤,清淡疏朗,仪态万方……,它们各展其貌,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。枫树也擎起了火炬,层林尽染,漫山红遍,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,也点燃了秋天。松柏翠绿依旧,沉稳地微笑着,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。

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。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,参加秋的盛会。瞧,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。那沉甸甸的金穗,那饱满硕大的果实,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。在秋风里,丰收是金色的,喜悦也是金色的。

秋天,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,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。它兼容四季,又有着自己的个性,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,冷峻中洋溢着热情。

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,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。

我祝福秋天……

阅读题:

1、本文通过对_____的描绘,抒发了____的情怀。

2、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

(1)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。

(2)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,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。

(3)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。

3、“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。”和“一天天地,秋向深处走去”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,为什么?

4、文中说“它兼容四季,又有着自己的个性”,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。

参考答案:

1、秋天美好景物热爱秋天、赞美秋天

2、(1)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、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。

(2)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。

3、不能。从内容上看,“霜花”落下就不动了,故形成的过程用“走进”表示;“秋向深处走去”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,用“走去”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。

4、九月的初秋,仍有着夏天的余韵;(秋略);秋向深处走去,奏响了冬的序曲;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。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,冷峻中洋溢着热情。

8、宗璞《报秋》阅读答案

似乎刚过完春节,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,已是长夏天气,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。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,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,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。我先是一惊,随即怅然。这花一开,没几天便是立秋。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,过了霜降,便立冬了。真真的怎么得了!

这花的生命力极强,随便种种,总会活的。不挑地方,不拣土壤,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,把阳光让给别人,很是谦让,据说花瓣可以入药。还有人来讨那叶子,要捣烂了治脚气。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,工作上向上比,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。

我喜欢花,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。因有自知之明,不敢邀名花居留,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。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,开时五彩缤纷,杂在草间很好看。种了几次,都不成功。“连死不了都种死了。”我们常这样自嘲。

玉簪花却不同,从不要人照料,只管自己蓬勃生长。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,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。次年便有绿叶白花,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。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,原有两行花,现已形成一片,绿油油的,完全遮住了地面。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,一柄柄白花擎起,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,不知驶向何方。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,会藏着一些小活物,吓人一跳。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。可能因气味的缘故,不容虫豸近身。

花开有十几朵,满院便飘着芳香。不是丁香的幽香,不署花的甜香,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。它的香比较强,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。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,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,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,让人心里警惕着:秋来了。

秋是收获的季节,我却是两手空空。一年、两年过去了,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。怪谁呢,很难回答。

久居异乡的兄长,业命喜好诗词。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《西江月》:

日日深杯酒满,朝朝小圃花开,

自歌自舞自开怀,无拘无束无碍。

青史几番春梦,红尘多少奇才,

不消计较与安排,领取而今现在。

我把“领取而今现在”一句反复吟哦,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。其实不必深杯酒满,不必小圃花开,只在心中领取,便得逍遥。

领取自己那一份,也有品味把玩、获得的意思。那么,领取秋,领取冬,领取四季,领取生活罢。

练习题:

30.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,“先是一惊,随即怅然”。(4分)

(1)作者为什么吃惊?

(2)联系全文看,作者为什么怅然?

31.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,这样写有什么作用?(4分)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不超过12字)。

32.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“便”宇和五个“领取”,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?(8分)

(1)反复用“便”字的好处是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不超过26字)

(2)反复使用“领取”的好处是: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(不超过26字)

33.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,正确的三项是(6分) ( )

A.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,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,让人减少一些惰性。

B.本文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“生活向下比、工作向上比”的玉簪花精神。

G.作者对“领取而今现在”一句的吟哦让人们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,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。

D.“领取自己那一份”,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,而不要有非分之想。

E.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,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它几种花不同的芳香。

F.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“绿波”,使人们想到生活的长河,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。

阅读答案:

27.答:(1)没几天便是立秋。

(2)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。

分析:第一问很简单,信息紧接在画线句后面。

第二问要注意题目中"联系全文看",从后文找到"秋是收获的季节,我却是两手空空"一句,加以浓缩。可见,要答好主观题,认真审题是第一关。对提示信息位置的语句,要特别注意。

28.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。

分析:这道题有代表性。考查"文学鉴赏"中四大考点(形象、语言、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)中的"表达技巧"。原文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,前文、后文都在写玉簪花精神,自然是以太阳花反衬玉簪花。前文说种太阳花"种了几次,都不成功",后文说"玉簪花却不同,从不要人照料,只管自己蓬勃生长",自然是表现玉簪花生命力顽强。

必须弄懂"反衬"、"对比"、"烘托"、"渲染"、"铺叙"、"白描"、"细节描写"、"伏笔"、"铺垫"、"欲扬先抑"等鉴赏术语的含义.

29.答:(1)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,强调时光的飞逝。

(2)层层铺开,逐步扩大,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。

分析:第一问比较好答,注意到节气的推移和作者在这一段中感慨时光飞逝的情绪即能答出。 第二问难度较大。还是"整体把握"的问题。只有把握本文"悠然自得、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"的主旨,才能答出与"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"这个答案相近的内容。

总结规律:段有段意,文有文旨,阅读任何一篇现代文,都要先整体把握其主旨、思路。

30.答:ACE

分析:第30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,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`概括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。

9、《长安秋望》阅读答案

长安秋望 赵嘏 (唐)

云物凄清拂曙流, 汉家宫阙动高秋。

残星几点雁横塞, 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
紫艳半开篱菊静, 红衣落尽渚莲愁。

鲈鱼正美不归去①,空戴南冠学楚囚②。

注释:①“鲈鱼正美”:典出《晋书·张翰传》,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,便促回家。

②“南冠”、“楚囚”:典出《左传》,为囚徒的代称。

14.从体裁来看,本诗属于七言 (1分)

15.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:(3分)

A. 颔联中的“残”、“雁”呼应了首联的“凄清”一词。

B. 颈联中“菊”取意于“采菊东篱下”,示有归隐之念。

C.“红衣落尽渚莲愁”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。

D.“鲈鱼”用了典故,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。

16.杜牧称赞赵嘏为“赵倚楼”。请对此加以赏析。(4分)

14.律诗(1分)

15.D(3分)

16.“长笛一声人倚楼”作为传世之句从听觉、视觉来展现情景,富有画面感,人与景融合,意境动人,且点出了诗题“秋望”之意,抒发了诗人秋日寂寥之情和欲归而不得的心情。(4分)

要点:“倚楼”所看到的景物(从听觉、视觉来展现情景)(2分)特征:寂寥、凄凉、凄清等(1分)抒发了诗人思归、思乡之情(1分)

10、《长安秋望》阅读答案

长安秋望

赵嘏

云物凄清拂曙流,汉家宫阙动高秋。

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
紫艳半开篱菊静,红衣落尽渚莲愁。

鲈鱼正美不归去,空戴南冠学楚囚。

14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 )

A.首联总揽长安全景。在一个深秋的拂晓,诗人凭高而望,眼前凄冷清凉的.云雾缓缓飘游,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。诗中“凄清”二字,为全诗定下了基调。

B.颈联写俯察之景。紫菊半开,红莲凋谢,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;以“静”赋菊,以“愁”状莲,都是移情于物,拟物作人,不仅形象传神,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。

C.末联则抒写胸怀。上句“鲈鱼正美”,用西晋张翰事,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;下句用春秋钟仪事,“戴南冠学楚囚”而曰“空”,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。

D.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、远近、高低之分,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。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,风格沉郁而豪放。

15.颔联是赵嘏的名句。据《唐诗记事》卷五十六记载,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,因称赵嘏为“赵倚楼”。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
14.D(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、远近、高低之分,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。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,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,景语即是情语。雁阵和菊花,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,南归之雁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,形影相随,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,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;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,高楼笛韵的烘托,思归典故的运用,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,风格峻峭而清新。)

15.

①视听结合,动静结合:颔联写仰观。“残星几点”是目见,“长笛一声”是耳闻:“雁横塞”取动势,“人倚楼”取静态。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,颇见匠心。

②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:寥落的残星,南归的雁阵,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;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。笛声那样悠扬哀婉,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,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,怀远人。颔联情景交融,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11、《长安秋望》阅读答案

阅读下面的诗歌,回答问题。(8分) 长安秋望

赵嘏

云物凄清拂曙流,汉家宫阙动高秋。残星几点雁横塞, 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
紫艳半开篱菊静,红衣落尽渚莲愁。鲈鱼正美①不归去,空戴南冠学楚囚②。

[注]①鲈鱼正美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,秋风起时,张翰(字,季鹰)思念故乡的鲈鱼,便促回家。②南冠、楚囚:典出《左传》,为囚徒的代称。

(1)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?(3分)

答:

(2)“鲈鱼正美不归去”与“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”(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)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,请分析它们所表达志趣的异同。(5分)

答:

答案:

13.(1)天空中残留着稀稀落落的几点锈,(1分)空中一行秋雁越过关塞朝南飞去,(1分)远处传来的一声长笛,传入了倚着栏杆的游子耳中,引出无际的乡愁。(1分)

(2)相同点:两首诗(词)用张翰的典故,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。(2分)

不同点:赵诗用张翰的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。而辛词反其意用这典故,表达出了耻于促归隐、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;更表达出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、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。(3分)

12、《长安秋望》阅读答案
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11~12题。

长安秋望

赵嘏

云物①凄凉拂曙流,汉家宫阙动高秋。

残星几点雁横塞, 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
紫艳半开篱菊静, 红衣落尽渚莲愁。

鲈鱼正美②不归去,空戴南冠③学楚囚。

【注】①云物:云雾。②鲈鱼正美:晋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美食而促回乡。③“南冠”:典出《左传》,释义有三,一为俘虏的代称;二是泛指南方人之冠;三是借指南方人。

11.试分析颔联的意境和写景的技巧。(6分)

答:

12.本诗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。(5分)

答:

 参考答案:

11.①营造了凄清的意境:寥落的晨星,南归的雁阵,哀婉的笛声,倚楼吹笛之人,交织成成凉画面。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情。(3分)

②视听觉结合:“残星几点”“雁横塞”“人倚楼”是目见,“长笛一声”是耳闻。(3分)

12.①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。(2分)②诗的前六句描写秋日凄凉之景,雁阵南飞,引起作者思乡之情。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思乡归隐之情,说自己要像张翰那样促归乡,过一种悠闲生活。(3分)

13、宗璞《报秋》阅读答案

阅读下文,完成18~20题。

报秋

宗璞

似乎刚过完春节,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,已是长夏天气,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。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,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,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。我先是一惊,随即怅然。这花一开,没几天便是立秋。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,过了霜降,便立冬了。真真的怎么得了!

这花的生命力极强,随便种种,总会活的。不挑地方,不拣土壤,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,把阳光让给别人,很是谦让。据说花瓣可以入药。还有人来讨那叶子,要捣烂了治脚气。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,工作上向上比,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。

我喜欢花,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。因有自知之明,不改邀名花居留,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。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,开时五色缤纷,杂在草间很好看。种了几次,都不成功。“连死不了都种死了。”我们常这样自嘲。

玉簪花却不同,从不要人照料,只管自己蓬勃生长。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,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,次年便是绿叶白花,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。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,原有两行花,现已形成一片,绿油油的,完全遮住了地面。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,一柄柄白花擎起,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,不知驶向何方。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,会藏着一些小活物,吓人一跳。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。可能因气味的原故,不容虫豸近身。

花开有十几朵,满院便飘着芳香。不是丁香的幽香,不署花的甜香,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。它的香比较强,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。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,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,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,让人心里警惕着:秋来了。

秋是收获的季节,我却是两手空空。一年、两年过去了,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。怪谁呢,很难回答。

久居异乡的兄长,业余喜好诗词。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:

日日深杯酒满,朝朝小圃花开,自歌自舞自开怀,无拘无束无碍。

青史几番春梦,红尘多少奇才,不消计较与安排,领取而今现在。

我把“领取而今现在”一句反复吟哦,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。其实不必深杯酒满,不必小圃花开,只在心中领取,便得逍遥。

领取自己那一份,也有品味把玩、获得的意思。那么,领取秋,领取冬,领取四季,领取生活罢。

18.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,“先是一惊,随即怅然。”

(1)作者为什么吃惊?(3分)

答:因为(不超过8个字)

(2)联系全文看,作者为什么怅然?(3分)

答:因为(不超过10个字)

19.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,这样写有什么作用?(4分)

答:(不超过12个字)

20.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,不正确的两项是(4分)( )

A.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,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,让人们减少一些惰性。

B.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“生活上向下比,工作上向上比”的玉簪花精神。

C.作者对“领取而今现在”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、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。

D.“邻取自己那一份”,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,而不要有非分之想。

E.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,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。

F.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“绿波”,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,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。

答案:

18. (1)没几天便是立秋;

(2)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。

19.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

20.B D

14、李梦阳《秋望》阅读答案

阅读下面一首明诗,回答问题。

秋望

李梦阳

黄河水绕汉宫墙,河上秋风雁几行。

客子过壕追野马,将箭射天狼。

黄尘古渡迷飞挽①,白月横空冷战场。

闻道朔方多勇略,只今谁戍汾阳②。

【注】①飞挽:是“飞刍(草)挽粟(粮)”的省说。②郭汾阳:唐代著名的将郭子仪,曾经平定安史之乱,大破吐蕃,被封为汾阳郡王。

1.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?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
2.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(3分)

参考答案

1.①对比。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,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。②双关。一个“冷”字,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,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。

2.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,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,体现了诗人愈伤时的忠贞情怀。

15、《秋怀》阅读题及答案

《秋怀》阅读题及答案

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,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,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。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答案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 《秋怀》原文

节物岂不好,秋怀何黯然!

西风酒旗市,细雨菊花天。

感事悲双鬓,包羞食万钱。

鹿车何日驾?归去颍东田。

 习题

1. (1)颔联描写秋景,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,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?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?(3分)

(2)诗人秋怀“黯然”的原因具体有哪些?试作分析。(4分)

(3)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,请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
2.(1)“悲”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,从全诗来看,作者所“悲”包括哪些具体内容?(4分)

(2)赏析颔联“西风酒旗市,细雨菊花天”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。(4分)

3. 名家云:“欧阳公文字好者,实而有条理。即章法严谨,丝成茧成。”请你就本诗的“章法结构”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。(6分)

4. 本诗语言精练,但蕴情丰富,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。(5分)

 答案:

1.(1)白描。(1分)作用:以乐景写哀情,反衬出诗人心情的.“黯然”;(1分)承接首句“节物岂不好”进行描写(或照应首联“节物岂不好”)。(1分)

(2)感叹国事,心情悲伤;(1分)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,心怀羞愧;(1分)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,心中无奈;(1分)双鬓因悲忧而苍白。(1分)

(3)诗人从感念“节物”出发,借景抒情,(1分)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,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,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。(3分)

2.(1)作者所“悲”包括: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。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。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。“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。(4分。每个要点l分)

(2)颔联将“西风”“酒旗”“市”“细雨”“菊花”“天”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,使用纯白描手法,不着一个动词,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、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。(2分)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,照应首联“节物岂不好”,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“黯然”。(2分)

3.参考: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,它就像蚕吐丝成茧,层层倾吐一丝不乱。

首联用反问句式,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,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。2分。颔联承首句描绘“节物”,咏尽节日佳趣。1分。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,因“感事”(感叹国事,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)和“包羞”(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。1分。尾联表明抉择,不想“黯然”,就愤然思归(鹿车,借用佛家用语,以喻归隐山林。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,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?2分。

4.参考:对自然的热爱;感叹国事衰微、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;对归隐山林、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。“情感意蕴”答两处3分,三处4分。适当分析1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