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古人为官之道的名言警句

2023-11-03 03:15 来源:糖文网 点击:

古人为官之道的名言警句

古人为官之道的名言警句

为官者最看重的是清廉,考察官吏最严格的是操守。因此爵位虽然有高低之分,总是把不贪作为宝贵的品质;才能虽然有长短之别,必定是没有过分的欲望才能坚强不屈。如此看来,操守确实是立身的根基,坚持廉洁乃是首先考察官吏的一个方面。家境本来富裕,甚至称得上巨富,那么出仕为官并不是因为贫穷,对于获取点滴财产本来就应当审慎:家境本来贫穷,又已养成淡泊名利的作风,安之若素,尤其是要对暮夜拒金时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”有所畏惧。

古人为官之道的名言警句

尹会一(1691-1748),字元孚,号健余,清直隶博野(今河北博野)人。雍正二年(1724)进士。历官吏部主事、扬州知府、河南巡抚、江苏学政等。著有《诗文集》《小学纂注》等。

国家清理整饬官员,首先惩治贪官污吏,这些贪官污吏不只是自身蒙受耻辱。祖父曾经贪污受贿,子孙即使显贵,也不准加官封爵。而子孙在祖父加官封爵后,犯了贪张枉法之罪,一并追回朝廷封授的敕书。

在下辱及子孙,在上辱及祖父。人们即使不爱惜自己的名声,却没有心甘情愿因为贪污而结束仕途的。当开支困难时,身边一帮效忠自己的人都来进献谋利益的计策,大多属于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范围之内,认为并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廉洁,不妨去试一试。谋利的途径一旦打开,再想堵住它就非常困难了。这时候情况不同,又为形势所迫,已经是想停止这种恶行也不可能了。或者被下面的人牵着鼻子,或者受到上级官员留难牵制。最终,好处都为别人所有,而害处都被推到自己身上。事情败露的可能会遭受死刑,即使不败露也会给后人带来祸患,这都是从不节俭的一念之间开始的。所以,要做一个清白的官员,必须从节用开始。

汪辉祖,见第18则。

务必要当清廉仁爱的官,切勿滥做苟且贪污的事。……时时警惕,刻刻提防,则不但现在的官职可以保住,还能使将来的尊贵无穷无尽延续下去,评论他的品行,则属于君子之流,考察他的本心,又属于仁人之列,那么还怕什么而不这样做呢?如果阳奉阴违,企图鼠窃狗偷,品行心术不值得一提,而且还会给父母子孙留下危险和负累。两者相比,哪种是得,哪种是失,不用等什么高明的人来判断这一点。

徐栋,见第20则。

《象》中称:天道西转,水流东注,二者相违而行,象征人与人争讼。因此,君子在做事的开始就全面谋划,以防止产生矛盾。

作者不详。

如果做事有利于人,就不一定效法古人;如果必然对事情有害,则不可照过去的做法而行。

刘昼(514-565),字孔昭,北齐渤海阜城(今河北阜城东)人。

河清(562-565)初,举秀才,应试不第。著有《新论》。

修身养性,端正品行,不能不谨慎;谋划思考机密大事,不能不缜密。忧患产生于疏忽,灾祸起始于细节。一个人做事不慎重、缜密,大多会后悔终生。所以,说话容易泄露机密,是招致灾祸的媒介;做事不慎重,是导致失败的途径。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无形之物,耳朵聪敏的人能听到无声之物,善于谋划的人在事情没有预兆时筹划,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十分慎重。远离困窘就必须及早谋划,不想贫穷就必须趁早做准备。

武则天,见第30则。

大凡官府安排实施一件事情,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,一定要从法律上加以考察,在心里揣摩筹划,做到没有一点儿疑问,然后再实施。

如果有疑问,必须反复思索;思考后还没有想出解决办法,就与同事们商量。否则,宁可慢慢地处置,也不要轻举妄动,免得留下悔恨。

陈襄,见第34则。

曾经见过前辈做州县官或者是主持刑狱的官员,每次遇到难以决断的公事,必然是沉思静虑很多天,忽然若有所得,那么是非就已经可以判定了。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,只有一丝不苟的人才能做到。

吕本中,见第7则。

官员在进入任职之地前,对于百姓疾苦之轻重,吏治弊端之深浅,前任官员之贤否,境内有无强宗悍族,上诉之人多与少,都要尽心询查访问。到了治所,要先住在距离官府几十里的地方,召见熟悉情况之人,详细说明问题,梳理出事情大概,预先得到本地的实际情况。上任之后,参考以上情况进行决断。如果毫无准备,一下子来到官署听讼,百姓围观,一句话违背情理,必然给全境百姓留下笑柄。更何况民心容易变动,特别是在官员上任之初。开始没有使百姓心服,以后即使有所作为,又将怎么相信你呢?如果确无准备,次日再理也可。一定不要轻率做出应答,以使士人、百姓对你失望。

张养浩,见第8则。

天下的事情,大多数人知道已经发生的情况,不知将要发生的情况。观察已经发生的,推知将要发生而未发生的,不经过深谋远虑是做不到的。房屋已经焚毁才搬走柴薪,船已倾覆才买壶舀水,疾病已发作才去寻找药物,即使竭尽全力补救,也无济于事。高大的堤坝已经有了可以容纳蚂蚁的小洞,似乎对大坝无所损伤。然而,见识周全的人一定会堵塞填实小洞。这是考虑到时间长了必然导致堤坝崩溃的缘故。天下的事情,都能像这样考虑,还会有什么后患呢!

张养浩,见第8则。

大臣做事,应当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忧患作出长远考虑,虽然是小事,也不能开启祸端。

薛碹(1389-1464),字德温,号敬轩,明河津(今山西河津)人。曾官通议大夫、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。明代河东学派的创始人,世称“薛河东”。著有《薛碹文集》《读书录》《从政BBB》《策问》等。

兴利不要太急躁,要左顾右盼,多做观察;革弊不要太突然,要长远打算,反复考虑。

吕坤(1536-1618),字叔简,号心吾、新吾,自号抱独居士,明宁陵(今河南宁陵)人。官至山西巡抚,刑部左、右侍郎。著有《去伪斋文集》《呻吟语》《实政录》等。

为官行政,不是以需要实行就加以推行,而是以可行才加以推行。

具备能够推行的权位,而不知可行的道理,则是以其权位助其作恶。君子称之为贼。

吕坤,见第69则。

为官行政之人,不能详细考察当地的土俗民情,就施行宽松或严厉的政策,对治国之道都没有益处。古人将严厉暗含于宽松之中,是为了防止姑息纵容;将宽松暗含于严厉之中,是为了防止暴戾残忍。因此,宽松为政而不会漫无节制,严厉为政而不会过于严苛,才算是领会了通晓变化的真意。

潘游龙,见第11则。

治理一郡一县,辖地广阔,人口繁多,耳听目见不能周遍,下情无法传达上来。事情处于似是而非之间,一定要仔细观察,周密分析,等事情确定无疑之后再加以实施,大概就不会耽误事情了。

汪天锡,见第38则。

做事一定要从开始就认真谋划。为官理政之初,士人百姓都在观察、听闻,这也是分别廉与贪、贤与愚的基础,因此做事务必详细审慎,不可轻易树立新的法度,以防不合人情,以后难以更改。自身要保持检点清白,一定不能轻易与人交往,以防一有沾染,行动受制于人。

不仅仅是贿赂可以玷污一个人,如果喜好技艺,那么就会有从事占星、医术、卜筮之人投其所好;如果爱好稀奇的古玩,那么有人就会将古书奇画送给他;如果爱好花卉,那么有人就会以奇花异草打动他。嗜好一旦偏离,就会掉人陷阱之中,即使是切磋诗文的交往,也有改变情操、败坏事情的,因此不能不谨慎从事。

郑端(1639-1692),字司直,清直隶枣强(今河北枣强)人。顺治十六年(1659)进士。曾官江南巡抚、兵部侍郎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。著有《日知堂文集》《政学录》《朱子学归》等。

为官理政以多问明察为第一要务。这是尧、舜治理天下的高明之法。现在的人耳目闭塞,只凭借一人的判断,以为宁可错谬也不询问他人,担心那样会犯没有主见的错误,真是可笑。这是遇事不能追求事情本原的缘故。自己的内心如果明白,就会从各种议论中选取最合乎实际的意见,自然不会有偏听偏信的失误。心中一旦有愚昧和阴暗,即使询问封疆大吏和普通百姓,尚且不能自己决断,更何况一个人独断呢?所谓独断者,首先要集中各种谋略。谋略不集中众人的智慧就不会精当,决断不由自己则不会有结果。

尹会一,见第58则。

凡是为官理政之始,不可仅凭一己之见就设立法令规条。虽然这些法令规条曾经在一些地方实行过,也恐怕变易了地方而与当地风俗不合。假如违背人情而强行实施,最终必将是格格不入。如果由于难以推行而中途改变,以后再有命令,人们便不再信任了。因此,开始理政之时,不如一切照旧而行。如果运转顺利,何必要改变呢?或许个别条目不便推行,要详细观察而慢慢地变更。人们只见上下相安,而全不知其何以相安无事,不也很好吗?故而君子根据当地习俗以实施教化,详察失误然后采取预防措施。

陈宏谋,见第15则。

面对政务必须善于思考。周密思考就会有收获没有损失,不周密思考就会既有收获也有损失。这就是《左传》所说的“政务如同农民种地一样,需要日日夜夜的上心思考”。

袁守定,见第16则。

树立法度应先讲求其可行。如果不讲求其可行而冒昧地实行,或者受成例所制,或者受能力所限,或者违背人情,或者背离当地风俗,其法度最终无法实行,白白增加一番搅扰。

方大浞(1821-1886),字菊人,清湖南巴陵(今湖南岳阳)人。

咸丰五年(1855)以诸生起家军旅,授广济(今湖北武穴)知县。累迁宜昌知府、直隶布政使、山西布政使等。著有《蚕桑提要》《农桑提要》《捕蝗纂要》等。

朝廷设立官职,全是为了百姓。只要对百姓有益,不妨碍公事,那么无论是宽和严,无论是水和火,都可以作为仁政。不能依据百姓的需要而使他们得到利益,那么用刑罚辅助教化足以产生弊病。如果偏执己见,到处获取虚名,不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,不把百姓的想法当作自己的想法,恐怕严苛与宽纵的罪过是相等同的,好事比耽误事情危害更大。

刚毅(1837-1900),他塔拉氏,字子良,满族镶黄旗人。历官江西按察使、山西巡抚、兵部尚书、军机大臣等。

凡事规划谋略尚未详细全面时一定不去轻率推行,利害还未悬殊时一定不随意改变。如果要拯救以往积弊,必须深究产生积弊的原因。如果是当世的弊病,只对这个时期加以治理;如果是法规产生弊端,就要将法规全部革除。这样又要根据新法来校正旧法,就要长远打算,考虑困难。如果知道弊端应该革去,而所作所为不能把握问题的根源,知道事情简单可以去做而不能把握其要领,那么旧患没有消除,新的灾祸又重新滋生,为了医治腿病反而使腿萎缩,问题辗转加剧。这些都是用一种弊端代替另一种弊端。而且,喜好革除弊端,而不能推究其终始,令下之后欺诈随之而起:法规难行而违背众人意愿,则法规出台奸诈随之出现。只有视当地习俗以实施教化,详察失误然后采取预防措施,才可以使政事与时世相协调。

刚毅,见第78则。

夫谋远似迂,人皆忽而憎之。盖因其无攻身之急,无旦夕之验故也。今之百官莅任,求其功也速,责其过也备,非养交饰誉以待迁,即容身免过以待去,自非忧公忘私之人,大抵多怀苟且之计。既不肯为十年之规,况万世之虑乎?

谋划长远好像迂拙,人们都轻视而且厌恶它。这是因为它没有危害自身那么急迫,没有马上应验的缘故。现在的官员主政,讲求迅速建功,责备其过错也很严厉,不是结交朋党、谋取名声以等待升迁,就是保全自己免于出错以等待调离。这些并不是忧国忧民、公而忘私之人,大多数是怀有得过且过的想法。既已不肯做十年的谋划,更何况去做长久的思考呢?

刚毅,见第78则。

唐代人崔郾曾经在陕西为官。当时,他的为政风格以宽松为主,甚至出现了一个月里没有鞭笞过一个人的情形。后来,他出任鄂岳观察使。在鄂州,他一改在陕西的为政风格,实行严刑峻法,很少有人能够得到他的宽宥。有人对此感到不解,就询问前后宽严截然不同的缘故。崔郾说:“陕西土地贫瘠,百姓穷苦,我尽力去安抚惟恐不及。而鄂州土地肥沃,民性彪悍,又夹杂着蛮夷的习俗,不用威猛之政,根本无法得到治理。这就是所谓的‘政贵知变”’。

北宋时期,浙江人滕元发曾经担任郓州(治在今山东东平)知州。当时,淮南、京东一带发生饥荒。滕元发考虑到,这两个地方发生饥荒,饥民很可能将涌至郓州,这样就容易引发瘟疫等疾病。为此,他事先出城详细察看,找到了一片废旧营地,非常适合安置饥民,于是便召集人夫连夜行动,在一晚上的时间里,就用芦席、茅草搭建起临时房屋两千五百多间,水井、火灶、器具等也都全部备齐。后来,两地的饥民果然蜂拥而至。正是由于滕元发的事先预防之举,才使得五万多饥民得以存活下来。

一参见[明]杨昱《牧鉴》卷一。《流移九》北宋时期,浙江人滕元发曾经担任郓州(治在今山东东平)知州。当时,淮南、京东一带发生饥荒。滕元发考虑到,这两个地方发生饥荒,饥民很可能将涌至郓州,这样就容易引发瘟疫等疾病。为此,他事先出城详细察看,找到了一片废旧营地,非常适合安置饥民,于是便召集人夫连夜行动,在一晚上的时间里,就用芦席、茅草搭建起临时房屋两千五百多间,水井、火灶、器具等也都全部备齐。后来,两地的饥民果然蜂拥而至。正是由于滕元发的事先预防之举,才使得五万多饥民得以存活下来。

一参见[明]杨昱《牧鉴》卷一。《流移九》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。为官执政,应敢于担当责任,脚踏实地、真抓实干,勇于直面矛盾,善于解决问题,不断创造新的业绩。本篇所选官箴,或提倡“心诚尽职”,或提倡“兴利除害”,或提倡“志在必为”,或提倡“须有担当”,对鼓励各级官员不断创造百姓满意的实绩有很强教育意义。作者不详。

凡处理政事,敢于坚持正义,制止图谋私利,要取法弈棋,反复思考,谨慎从事。这样,小人就会畏惧,不敢胡言乱语以免惹人厌恶。

作者不详。

孔子说:“腐朽的木头不能雕饰,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饰。”现在汉朝继承秦朝之后,社会状况就像朽木、泥墙,虽然想治理好,却没有什么办法。法令一颁布,奸邪就接着发生,命令一下达,欺诈就跟着兴起,好像用热水去制止水沸,抱着柴草去救火,情况只能越来越严重,没有任何益处。我将其比作琴瑟声音不协调,严重的必须解下弦线重新安上,才可以弹奏;治理国家而政令施行不畅,严重的必须加以改革以至变更政令,才可以治理。应当改弦更张而不改弦更张,即使有技艺高超的乐工,也不能使琴瑟的声音变得和谐;应当改革而不改革,即使有道德才能都很出众的贤人,也不能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。所以汉朝得天下以来,常想好好治理国家,可是到现在还没治理好,问题就在于应当改革而没有改革。古人说过这样的话:“站在水边想得到鱼,不如回家去编织渔网。”到今天,国家建立并希望治理好已经七十多年了,不如退一步推行改革,推行改革国家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理,国家得到良好的治理,灾害就会一天天消除,福禄就会一天天到来。

班固(32-92),字孟坚,东汉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。

曾官兰台令史、校书郎等,还曾随行出击匈奴,任中护军、行中郎将事等。著有《汉书》《白虎通义》等,后人另辑有《班固集》。

今天自最低级官员以上,谁不知道做县令的艰难?既然知道它的难处,就应当专心致志,早晚多加思虑,除了地方政事之外的其他事情,一丝一毫都不可留意,比如音乐、女色、饮酒、宴会之类不急迫的事务,应该全部除去。因为人的精力有限,沉溺于音乐、女色、饮酒、宴会之类活动之中,精力必然会衰减,意气必然会昏沉,身体必然会疲倦,虽想勤于政事,但精力不济,所以政事必定废弛,而胥吏得以趁机上下其手,大行欺诈之事。昔日刘元明为政天下第一,问他是什么原因,也不过是说:“每天吃一升饭,不喝酒,这是做县官的第一良策。”

这句话说得太正确了!

陈襄,见第34则。

有实绩必然会有名声,虚名骤然聚集,诽谤的言论也就会随之而来。做官有想猎取虚名从而觊觎好官职的人,人民本来安静无事,却一定要兴造事端、改变旧规,以此希望上级官员知晓:奸诈狡猾的人应当加以惩治,却一定要枉法给予庇护,以此取悦小人的心意。以至于整修装饰驿站,重金贿赂过往的官员,甚至做出一些奇异偏激、违逆常情的事。对外想钓取君子的名声,而内心实际上连市井小人都不如。这样的心思一起,那么从早到晚之所以忙忙碌碌,无非是为了猎取虚名,给百姓带不来丝毫的实际利益。这样的人,不仅虚名得不到,还会被有识见的人士所讥笑。他们难道不知道官职升迁本来自有一套规矩,怎么可以通过沽名钓誉而获得呢?是是非非,时间久了自有定论,关键是自己应当尽职尽力,使人民能得到实惠就是够了。

陈襄,见第34则。

当官的人,前辈们大多不敢求上级官员写荐章,只是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,以此来求得知遇。心诚尽职,虽然没有求得知遇,可也距离得到知遇不远了。没有先学养育孩子然后再嫁人的女人。当官的人遇到事情,能够把这一点放在心上,很少有不成功的。

吕本中,见第7则。

治理政务如同治理家庭,古人曾有这样的训诫。一个家庭的事情,无论缓急巨细,都应当知道,有不知道的,就有治理不当的地方。况且治理百姓的官长,担负着众多责任,如学校,如驿站,如仓库,如监狱,如田间水利沟渠,如桥梁堤坝,主管的事务非常多。作为官长,相时度力,有损坏的加以修补,有污垢的加以清洁,有堵塞的加以疏通,有欠缺的加以补充,以前所没有的加以经营。如果说:“那些事不加修治,和我有什么相干,我很快就会卸任他去,为什么要自讨苦吃?”这种念头一旦萌生,各项事务就都没有治理好的希望了。前辈人说:“公家的事务,有一丝一毫没有尽其心力,就是苟且领取俸禄,会得罪上天。”

张养浩,见第8则。

古代从政的人,自己不辞劳苦,而把安乐留给百姓。现在从政的人,自己享受安乐,而把劳苦留给百姓。自己劳苦人民就会安逸,自己安逸人民就会劳苦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惧怕自己一人劳苦,从而使全境的人民不得安宁,仁人君子,忍心这样做吗?昔日子路询问为政的道理,孔子告诉他说“先之劳之”,“无倦”。呜呼,这真是万世为政的格言啊!

张养浩,见第8则。

按照旧例,辖境内如生了蝗虫,当地官长必须派快马迅速向上司报告,略微延误,就会获罪不轻。然而,当地官长也应该察看蝗虫的大小、多少、造成危害的轻重,如果匆忙报告,上级各方面的人员聚集在一起来考察灾情,当地官长要供设帷帐安排接待,还得向百姓征索各种物品,弄得全境扰攘不安,这种危害反而要超过蝗灾。如果蝗虫还不多、还比较小,地方官长就应该率领百姓全力消灭蝗虫,不必因为这种小的危害未加消灭而为百姓带来大的灾害。所以,当官的人一定要先勇敢地承担起责任,而后才可以有所作为。

张养浩,见第8则。

人民的祸害如同炎暑,人民的利益如同清风。官吏的职权如同祛暑的扇子,要去除弊端,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情。没有太阳就不要再做遮蔽的事情,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就不要加以损害。兴利除害,只要有便于人民,就要去做。

吕坤,见第69则。

古代在百姓之上为官的人,治理一邑就要担负起治理好一邑的重任,治理一郡就要担负起治理好一郡的重任,治理天下就要担负起治理好天下的重任,从早到晚地思索如何进行治理,夜以继日地处理各种事务。一件物品没能安置好,就没有时间安稳睡觉;一件事情没能做好,就没有时间安心吃饭。限于自身才能的人力求尽最大的努力去做,限于环境形势的人力求尽量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,这样,才不会愧对皇帝的付托、百姓的期望,然后享受皇帝给予的福气、百姓给予的俸禄,就可以泰然处之而没什么歉疚,反过来哪怕没做好也没什么愧疚。如果不是这样,就是享受的俸禄超过了所取得功绩该得的回报,君子以此为耻。

吕坤,见第69则。

天下的祸患没有比说“苟可以”就停止再大的了。养成颓靡不再能振作的习气,形成积重难返的形势,都是因为“苟可以”三个字造成的。所以贤德的人修养自己的身心勤奋自勉不敢停歇,治理人民不断鼓舞自己不敢厌倦,不会因为没事废掉常规,也不会因为没有害处就忽视小的过失。这不是多事,也不是喜欢劳累,是真正认识到天下的事情,勤于考虑未必出现的祸患,尚且会出现很多因为意外发生而令人懊悔的事情;怀有非常过头的思虑,尚且会留下不及补救的忧患;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地进行谋划,也不免在事情结束时还会出现怠惰的毛病。

吕坤,见第69则。

朝廷设官立职,本是为了让我依从人民的需要进行治理,而不是强迫人民来服从我,所以说“从心所欲而政以治”,又说“使民心同一而天下大治”。只是纳粮不能任百姓逃欠,奸恶横暴的人不能任其恣意横行,本身的职业不能任其懈怠涣散,风尚习俗不能任其不淳朴敦厚,就这样罢了。至于一切举动,一定要先与有识见的士人商量,再与平民百姓商量。一定是众人都说应该做的,然后再推行;一定是众人都说应该革除的,然后再改变计划。还要权衡所做事情的利害大小,考虑事情兴废从始至终的过程。如果本意虽是爱护百姓,但做事不合乎人情,就会违逆众人的意愿从而招致祸端;内心出发点是好的,但不了解事情的发展形势,就会贸然采取行动从而给百姓带来困扰。或者相信风水祸福等迷信的说法,动辄就大兴不必要的土木工程,不考虑百姓从事生产的劳苦;或者因一两个人奸猾隐匿土地,便在全县清丈土地、均平赋徭,又会滋生无穷的弊害。诸如此类的事情,不可详尽叙述。

吕坤,见第69则。

凡是做臣子的,应该崇尚施政的实际效果,不应该追求虚名。追求虚名的人,他的行为必然矫饰,他的心意必然轻浮,只要取得一时的声誉称道,便不再顾及他的言论和行事是否妥当了。推本求原看他的内心,以为我发之于言,行之于事,只要可以展示我的志向,成就我的名声,就是够了。至于一定可以看到施行,一定可以流传永久,则都遗留给君主,而与他无关了。假使每一个人都怀有贪图虚名的心,则国家要办的实事又将依靠谁呢!百姓是悲哀是喜庆,不相关心,好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,冷冷淡淡毫不用心,这难道不是大大的不忠吗!

王永吉,见第13则。

贤能的人当官做事,不会计较事情是困难还是容易,所计较的是是非。而是志在必为,所以一旦做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。小人当官,无功受禄却不时图谋私利,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,常常避开会伤害到自己的事,而趋就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事,这样的人得到任用一定不会做成什么事情。趋就能带来好处的事情而好处未必得的到,避开会伤害到自己的事情而伤害未必能免去,事情往往如此。

陈宏谋,见第15则。

地方上有益的事情和存在的弊病,明明知道应该兴办、应该革除,不肯出面担当起来,只是把它推卸给继任的官员,贪图一时便利,而不从长远考虑。算过错。

集解:天下的不公,不足以伤害公理,而矫正不公过头带来的不公曾经为患很深;天下的弊病,不足以妨害政事,而纠正弊病过头而造成的弊病曾经影响很大。所以处理事情应当深思熟虑,审慎处理。深思熟虑能知悉事情的具体情况,缓一缓慎重处理能处理得当。如果明明知道应该兴办、应该革除,而不肯担当起来,这又是驽钝没有作为的人。所以算过错。

张鹏翮(1649-1725),字宽宇,又字运青,清四川遂宁人。康熙九年(1670)进士。曾官两江总督、河道总督、吏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等。著有《圣谟全书》《奉使俄罗斯行程录》《河防志》等。

隋人鹏(1703-1738),字扶九,号芸阁,清山东莱西人。雍正五年(1727)进士。曾任四川学政、侍讲、河南按察使等。著有《华萼堂文集》《四书讲义》《豫省前烈考》等。

一个人为官一方,就受到一个地方人民的托付,一定要为人民出力,自强不已,这样才不会给人民带来苦难。如果贪图安逸,不思进取,案头文书堆积不办,那么守候在宅门外面等待继任命令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。张子韶担任签书镇东军判官时,曾在墙壁上题写道:“此身假如闲暇一日,百姓就会遭受无边的痛苦。”我认为,假如偷安一刻,那么百姓就会遭受一刻的拖累,哪里要等待一天呢!

袁守定,见第16则。

嗟乎!勤勉的道理很难说清楚啊。急于求治的官员,毛病在于性子急躁,就像人走得快就走不稳,时间久了必然会跌倒,所以勤勉的道理贵在循序渐进。一鼓作气的官员,毛病在于行动过猛,弩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之末连细绢也穿不透,难以为继,所以勤勉的道理贵在持之以恒。循序渐进,就会相机处理政事,就能做到事事都符合条理:持之以恒,就会心态平和,神清气爽,精力充沛,就能长久坚持而不倦。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要时刻牢记这句古话啊!

汪辉祖,见第18则。

一个人有才学、有见识,就可以治理有方了。但才干贵在于练通达,见识贵在通晓事理,遇到彼此习尚不一样、现在和过去形势不同的情况,尤其需要相度时机,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,筹划出适宜的办法。

如果自恃才能、见识有余,独断专行,自以为是,最终肯定不能治理好。如同医生用药,如果不知道根据切脉情况加减药方的搭配,只是一味抄袭成方,那么即使是人参、黄芪等名贵的滋补药材也能置人于死地,这与砒霜造成的后果没什么不同。

汪辉祖,见第18则。

地方上兴利除害方面的事情,执掌政权的人不加以留心的话,还有谁能够负此责任?所以安抚施惠民生,拯恤人民疾苦,称得上一时暖暖的恩情。做到这一点需要时机,也就是要看能不能推行兴利除弊的措施,如果能够推行,那么给地方留下的恩泽是很深厚的。然而,要兴利除弊,一定要详察当地的情况,斟酌采用适宜当地习俗的措施,不能鲁莽行事,自以为是,从而受到人们说你好事折腾的讥讽。这是要深加警惕的。

金庸斋,生平不详。曾于乾隆二十一年(1756)任广东惠州同知.

兼署连平知州。

办大事必须敢于承担责任,必须将功名置之度外。如果不敢承担责任,必然耽误事情。如果不将功名置之度外,必然不肯承担责任,也必然不敢承担责任。

方大浞,见第77则。

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志在立功立德的好官,要有为国为民的济世情怀。与民同甘共苦,务实为民办事,公道处理众事,心底无私、襟怀坦白、知行合一。本篇所选官箴,或提倡“治官莫若平…‘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”。或提倡“抱公绝私…‘持公去私”,或提倡“勤政亲民…“秉法爱民”,为官做人,当知而鉴之,信而持志。班固,见第82则。

我听说:善于做官的,遵循法令办事,使百姓得到好处;不善于做官的,歪曲法令办事,使百姓受到损害。这是怨恨产生的根源啊。整顿官风,没有什么比公平更好的;面对财货,没有什么比廉洁更好的。清廉和公平的操守,怎么也不能变易啊。掩盖别人的长处,这就是埋没人才;宣扬别人的短处,这就是小人。不是在内部互相规劝,而是在外面互相诽谤,便不可能亲近和睦地相处。说人家的长处,就好像自己具有的长处一样;说人家的短处,就好像自己受到别人的攻击一样。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,无处不戒慎恐惧啊。

作者不详。

《诗经》上说:“惟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”所以尧战战就就地每天施行他的治国之道,舜小心危惧地每天尽他的孝道,做的好事积累多了,自然名声显达,德行彰著,自身也受人尊重,这就是渐渐光大渐渐昌盛的道理。一个人连续不断做好事,好像一个人每天悄悄生长,而人们不易知觉;连续不断做坏事,好像火的消耗灯油,而人们不易发现。不是明晓情性、洞察世俗情况的人,谁能够懂得这种道理呢?这就是唐尧、虞舜得到美名,夏桀、商纣却使人恐惧的原因。

班固,见第82则。

为官者要明察事理,处理政务要公平,为人处世要清廉。清廉就不会有私欲,公平就不会委曲己意奉承上级,明察就能端正风俗。这三方面都具备了,然后就可以去治理所管辖的百姓了。一个人具备了这三种品质,并且尽心尽力去做,努力推行政策法令,没听说不能管理好百姓的。

马融(79-166),字季长,东汉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。

少有俊才,博通经籍,历任校书郎中、南郡太守。注有《孝经》等。

明人辑有《马季长集》。

人之常情喜欢诚实守信。诚实守信的人,他的内心就容易被人了解。所以孔子说:“君主有诚信,臣下就容易办事;臣下有诚信,君主就容易了解。”不诚实守信就无法得到君主的欣赏,不诚实守信就无法亲近百姓。所以上下诚意相通,就彼此默默信任而不会相互猜疑;上下诚意互不相通,即使距离很近也互不信任。

武则天,见第30则。

崇尚德行的人,必定厌恶凶狠危险的人;做事公正的人,必定没有不正派、善用巧言献媚的朋友;保持廉洁的人,必定憎恶贪图财利的朋党:讲究信义的人,必定痛恨马虎草率的人。

陈子昂(661-702),字伯玉,唐梓州射洪(今四川射洪)人。开耀二年(682)进士。上《大周革命颂》,为武则天赏识,授麟台正字。

后迁右拾遗。存诗一百多首,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《陈子昂集》。

做官的要领,正直而不招致灾祸,谦和而不伤害礼义,全在人们仔细斟酌它,做事追求合乎道理,而不是出于私心专为自己着想。

当官做事,应当致力于实处。像涂改文书,往回更改日期,重新变更画押之类事情,万一败露,罪行反而加重,也不是持心忠诚不欺瞒君主的为官之道。各种奸诈虚伪,不如一个“实”字;反复多变诡诈,不如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;防范怀疑别人,不如自己谨慎;智谋周密,不如简省事情,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。

吕本中,见第7则。

我不曾松懈谋取私利,可是有人会从这方面怀疑我,这一定是由于我在公务中有不公正、不勤勉的情况,从而招致他人的怀疑;我不曾贪污滥用职权,可是有人会从这方面怀疑我,这一定是由于我在公务中有不廉洁、不正直的情况,从而招致他人的怀疑。如果处理一件事让人怀疑,那么以后无论处理什么事都会招致他人的怀疑;如果他人有一天怀疑我,那么以后将会时时怀疑我。遭到他人的怀疑,就是我知道了,尚且不易辩解,更何况他人不一定会把怀疑我的事告诉我。怀疑我的人和事很多,纠结在一起四处传播,一旦传到上级官员那里,造成的后果和祸患难道还小吗?所以君子在嫌疑是非之中,应该在苗头出现时就正视它、解决它,尽力避免嫌疑。……假如说我持心公平正直,对上对下不产生愧疚就可以了,何必一定要提心吊胆远离嫌疑分辨自己的行为,让他人了解呢?只怕将来如果会后悔,必定是从不远离嫌疑之地、不辨别是非痕迹开始的,如果真的不远离嫌疑之地、不辨别是非痕迹,那就噬脐无及了!

胡太初,见第46则。

官位没有重要不重要,只要才能与其职位相称,并能实现其理想就是重要的。国家给的俸禄无所谓丰厚与菲薄,只要享受起来内心不觉得。惭愧就是满意的。如果德行浅薄,才干平庸,非分得到高的职位,不能满足百姓的期待,不能抑制士人们评头论足,即使不会遭遇重刑,也会冈才不称职,祸患潜伏下来,在当时遭人们嘲笑,死后也会遗臭万年,这样的高位对我又怎么样呢?这正如孔子所说的“用不合乎礼义的手段得到富贵,那些富与贵对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”,孟子所说的“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,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”?做一个儒学教官,在庸俗的人看来是清苦闲散的,而在有修养的人看来,是一个有清誉且重要的职位。不惶恐不惭愧不怨恨,把自己好的地方教给别人,为国家培育贤才,没有比这更荣耀的了。放弃儒学教官而去担任紧要繁重的职位,理想能行得通吗?才能能够称职吗?能让百姓得到好处吗?能够扬名于当时吗?如果这四样都得不到,一心去求荣耀,反而会得到羞辱。

胡祗通(1227-1295),字绍闻,号紫山,元磁州武安(今河北武安)人。曾官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、荆湖北道宣慰副使、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、江西浙西提刑按察使等。著有《紫山集》。

把官物当成是自己的东西一样看待,把公事当成是自己的私事一样来做。宁可得罪自己的上级,也不去得罪百姓。

脱脱(1314-1355),字大用,元蒙古蔑里乞氏。幼为伯父伯颜所养。后伯颜专政,参与罢逐伯颜。官至同知枢密院事、中书右丞相。任相时,废伯颜旧政,雪冤狱,复科举,一时被誉为“贤相”。曾任都总裁官,主编《辽史》《宋史》《金史》。

用投机取巧去获得富贵的,一定要垮台;以追求钱财为家风的,必然招来祸患;凭借权势去欺压别人的,就会招致羞辱;自以为很安全而放松警惕的,难免会遭受危难;仗恃有学识而自我陶醉的,必定会受到束缚;凭行迹自满自傲的,定然是浅薄虚伪的。这是六种坏毛病。与人慈爱则和睦,节俭则用度充裕,勇敢则善于决断,思虑明晰则谋虑深远,包容则能集合众人,这是五种美德。改掉六种坏毛病,践行五种美德,才能够有所作为。

宋濂(1310-1381),字景濂,号潜溪,又号玄真子,明浦江(今浙江浦江)人。元末隐居山中读书。明初应召任江南儒学提举,曾官翰林学士、侍讲学士、学士承旨等。曾充总裁官,修《元史》。著有《宋学士文集》《龙门子》《浦阳人物记》等。

以正直涵养内心,以廉洁约束自己,以忠诚事奉君王,以恭敬事奉尊长,以信义接人待物,以宽厚接待下属,以恭敬处理政事,这是当官的七项要诀。

薛碹,见第68则。

人生天地之间要有志节气概,施惠于百姓,抛弃荣华富贵,留清白于后世。这是做官的四种美德,是做官的人应该追求的。

依仗威严的气势压制别人,凭借结交权贵报复私怨,接受贿赂为人办事,泯灭公平正义之道以经营自家。这是做官的四种恶行,会殃及后代。

百姓饥无可食,而自己有粮有肉,就像吃着害人的苦菜;百姓寒无可衣,而自己穿着皮衣,就像身披荆棘;百姓愁怨,而自己鸣乐听唱,就像听着嘶哑的啼声:百姓劳苦,而自己安静闲适,就像自己身患疾病。既然说州县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,就应当与百姓同甘共苦。如果对百姓的疾苦毫不关心,这与路人有什么两样?

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到处横行霸道,欺压贫弱百姓,而贫弱的人忍气吞声;人多势众的会到处泄愤,而孤苦的只能关门闭户;有智巧的人善变,老实的人易受欺骗:有权有势的人懂得买通关系,贫弱的老百姓只能垂头丧气。因此,官府的圆滑宽柔,会助长坏人的嚣张气焰,引起善良百姓的担忧。大自然如果没有雷霆霜雪的天气,万物也不会枝叶茂盛开花结实。

“公”“私”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。如果从朝堂到乡间,人人都把持住了这个“公”字,便会天地清朗,人间安宁,政治清明,诉讼平息。只是一个“私”字,扰乱得不成个世界。

当官时不担心听不到奉承的话,怕的是没有规劝的话。百姓即使心里怨恨诅咒,也无法迅速听到,等到离任的时候,一个官员是好是坏立刻就区分清楚了。如果老百姓有留恋不舍的声音,就是一个好官。如果不是好官,离任时人们会跑到大路上庆祝,即使这人是升官离开,也堵不住百姓的嘴。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离任,恶言责骂随处都会有。离任交接办理需要时间,这期间没有人愿意给他提供寄居的地方。所以权力握在手中,应当时时考虑到会有离任的那一天,自然就不敢得罪黎民百姓了。

汪辉祖,见第18则。

治理百姓是没有现成章法可循的,而是以施政者的实际措施为准。

如果当官的人能把爱护百姓的真心,变成爱护百姓的实际措施,那么采取正当措施使人活下来称为“仁”,采取正当措施杀掉该杀的人也称为“仁”。不然,姑息迁就者会纵容奸邪之人,刚愎自用者就会恣意妄为,追求名誉者必定会屈从他人,躲避嫌疑者就只会考虑自己,内心缺乏诚意,哪里还能进行治理呢?如果当官的人心地不能先光明正大起来,那么进行治理的各种手段只能是装饰了。当官的人假借爱惜百姓的名义,而滋生、助长虐待百姓的弊政,这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!所以,为官施政要以有爱护百姓的真心为首要,更要以心地清净无私为根本。

汪辉祖,见第18则。

一件事肯定不能去做而上司要去做,一件事应当去做而上司阻挠,如果你确实有特别的见识,就一定要如实陈述自己的意见,即使遭到斥责也不要计较,等待上司息怒之后再反复陈述。上司也没有始终固执己见的。

像这样处理几件事后,或许就能够得到信任。倘若一味曲意奉承,即使当时会得到重用,但最后必然会让上司鄙视,千万不要这样做。

徐栋,见第20则。